四川大学化学学院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的办学可上溯至1907 年四川高等学堂化学门与应用化学门的开办,逾百年来的办学历史形成了浓郁的学术氛围和优良的办学传统,已经成为国家布局西部的重要化学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基地。
 
化学学院是国家首批研究生培养单位,1999 年获得化学博士授予权一级学科点,2000 年获准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学院的博、硕士点涵盖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绿色化学、化学生物学、放射化学等二级学科;有机化学为国家重点学科。2008年学院获准“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2009年成为“国家拔尖人才培养”试点单位,2009 年学院获准“绿色化学”国家级教学团队,2009 年化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2011年“放射化学专业”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的放射化学特殊学科点。2017年化学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化学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在职教职工188人,其中正高级人才70人,副高级人才56人。学院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 人(其中1人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 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 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其中B 类1 人)、国家教学名师1 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2人、 “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2人、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青年千人计划6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1 人、四川省千人及百人计划7人、四川省杰出青年9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2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18人。
 
目前学院建有“环保型高分子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能源植物生物燃油制备及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与生命科学学院共建)”、“绿色化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四川省环境保护环境催化材料工程技术中心”、“四川省机动车尾气净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及部省级科研基地,获准“高选择性的有机合成新反应与新策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和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绿色有机合成化学和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2017年获批111创新引智计划(111基地)“国家绿色化学与技术学科引智基地”。依托这些基地,建立了多个产学研合作平台。近年来,学院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国务院颁发全国创新奖牌争先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2014 年12 月,四川大学化学学科进入ESI 前1‰,一直在稳步前进,目前已上升至全球第69位。2016年4月Nature Publishing Group公布的全球基础学科排名情况(Nature Index),四川大学化学学科排名49位。学院近五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70项(包括重大项目3 项,重点项目6 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1项,973、863 和国家支撑计划1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5项,省部级基金106余项,企业委托253项,发表SCI 收录论文1500 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的SCI论文100余篇),授权专利130 余项。学院在基础研究、工程技术和产业转化实施等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成就,形成了包括手性分子科学、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绿色有机合成化学、生物质转化化学、有机功能材料创制化学、环境友好的催化科学与技术、化学生物学、关键核素分离与核废物处理等特色研究方向,特别是在手性分子科学、无卤阻燃高分子材料等领域产生重要国际国内影响。冯小明教授研究的手性氮氧酰胺–Sc(III)络合物催化的不对称Roskamp 反应被编入专著Organic Synthesis Based on Name Reactions(p408),并被冠以“Roskamp–Feng 反应”(Feng 即冯小明),实现了有机化学工作者在中国本土以中国人命名的人名反应,相关工作入选2011 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2012 年科学发展报告》,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王玉忠教授主持的无卤阻燃高分子材料的基础研究成果继“十五”期间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遴选为有机高分子材料学科的三项入编成果之一入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优秀成果选编》,高分子材料无卤阻燃化解决了聚烯烃类材料的无卤阻燃化必然导致阻燃效率低等技术难题,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以及省部级一等奖5项。
 
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化学学院为国家培养各类化学人才上万名,杰出科学家如陈荣悌、肖伦、高士扬、陈芬儿等院士,改革开放后培养的毕业生不少已成为政府部门、国内外高校、重要科研院所和经济实体的中坚力量。近年来,学院根据社会需求,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对学院的人才培养规模和体系进行逐步调整,在坚持教育、引导、管理、服务结合的育人体系下,明确“厚基础、个性化、主动性、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思路,确立了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化学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导师、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联动的立体管理模式,促进学生全面成才。“基于科研引导的研究型大学化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与实践”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目前在校本科生916人,硕士生432人,博士生167人。学院学生一次就业率名列学校各专业前茅。
 
学院的国际国内教学科研交流合作频繁。每年邀请包括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知名化学期刊主编、国内外知名学者100余人次到到校进行学术交流,每年派出100余人次出国(境)进行学术交流和开展合作研究,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日本、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港澳台(地区)等国家或地区的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联系,近几年派出百余名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有效地促进了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免费获得专业咨询
多份参考总有益处
咨询相关问题或预约面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或提交留言
咨询热线:18302853342      
  • 业务需求如:
  • 立即咨询